科研做到哪儿 党旗就飘扬到哪儿——记国家授时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勘测选址临时党支部
2017年初始,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勘测选址工作组历时两个月,踏勘1万5千公里,勘选甘肃、新疆、西藏等地候选站址18处,取得大量气象、地质、水文、电磁环境等第一手资料,为项目建议书的撰写提供了翔实的素材,圆满地完成了预定任务。勘测选址工作组成员大多常年生活在内陆,鲜少涉足大漠高原。两个月的西行之路,历经困苦,不屈不挠。他们是一支主要由共产党员组成的队伍,伴随他们一路前行的是临时党支部那猎猎飘扬的党旗。
时间紧迫,临时党支部应运而生
2016年7月,国家授时中心建议的“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总体专家组评议,成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中优先布局的10个项目之一。
进入优先布局项目并不是进入保险箱。国家发改委要求2017年上半年要完成项目建议书,2018年年中必须启动,而在这中间还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若干重要环节,若不能按时提交而影响项目启动,将会被其它后备项目取代,可谓时间紧迫。
自2015年4月,国家授时中心向国家发改委提交项目建议以来,在技术方案、投资估算等内容上不断修改充实,但在选址勘网方面,基本上没有开展工作,这需要去实地考察获取拟选地区的城市发展规划、机场净空保护区域、无线电电磁环境、土地资源等大量一手资料,这项工作最终成为能否按时提交高质量项目建议书的关键。
10月中旬,国家授时中心从相关研究室、职能部门及其授时部抽调精干力量共8人组成勘测选址工作组。在工作组成立会议上,国家授时中心主任、项目总负责人张首刚要求工作组全体队员要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开展工作,践行授时中心人“科技报国”的理想,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勘测选址工作。
勘测选址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此次选址的路线是荒无人烟的西北大漠和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如何让这支缺少野外工作经验的队伍在漫漫西行路上始终保持凝聚力和战斗力,成为国家授时中心党政领导必须考虑解决的问题。中心党政领导协商讨论后一致认为:选址工作组迫切需要一个“核心”把来自不同部门的队员和隶属不同支部的党员凝聚起来。最终在工作组出征大会上宣布成立勘测选址临时党支部,这一决定为工作组组长刘建华配上了“政委”,由有着10年党龄的老党员冯平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
11月10日在冬日的朔风中,勘测选址工作组准备启程。清晨天还未亮,窦忠书记来到单位为即将出征的队员们送行。没有豪言壮语,没有严肃教导,只是反复嘱托队员们在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时刻保持与单位的联系。他同时叮嘱临时党支部的全体党员,要多承担,多付出,艰苦奋斗,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时时刻刻飘扬在选址队伍的最前面。
环境艰苦,临时党支部凸显作用
初冬的大西北,群山层层叠叠,直伸天际。两辆车、8个人,就牢牢地拴在了一起。每一段路程的终点都是与当地政府接洽,随后开始扛着沉重的监测、记录设备,进行数据采集,考察备选地点。晚上将当天收集的各类数据进行整理,并计划下一个终点的工作,然后又是一段征程、一个新的开始。
工作组组长刘建华和临时党支部书记冯平始终关注着队员们的状态,这样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一干就是60多天,队友们初期的兴奋和激动很容易被枯燥乏味的工作所冲淡,若不及时干预,整个队伍的士气必将进入低谷。如何发挥党支部做思想工作的强项,因势利导激发队员们干事创业的激情,他们早有预案。
最好的教材是风景,既不突兀,也很应景。在整个行程中,工作组和临时党支部始终把选址工作的重要意义与建设大西北结合在一起组织大家讨论,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大家各抒己见,既给枯燥的旅程增加了话题,也让大家在讨论中加深了责任意识,让科技报国的主旋律始终萦绕在队伍中。
临时党支部按照研究所“两学一做”学习方案,组织党员们开展了“学宗旨,创新科技为民”专题的学习。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将“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宗旨与工作组的任务紧密结合,把“强化宗旨观念,勇于担当作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要求,把如何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与做好各自负责的工作密切联系,让队员们认清形势和任务,收紧了思想,凝聚了力量。
为了不让长期远离单位的队员们感到孤独,身在临潼本部的张首刚、窦忠在选址工作组出征的两个月里,无论节假日、不管早晚,时刻通过工作组微信群鼓励着队员们,关注着他们的行程,随时在线讨论各类技术问题,并及时联系兄弟单位帮助工作组解决困难,这些都潜移默化地激励鼓舞着队员们。
在新疆选址即将结束时,勘测选址工作组突遇大雪,是按照原定计划直接驱车前往西藏,还是返回国家授时中心另择时机?在临时党支部的倡议下,工作组召开全体队员会议,大家根据现实情况综合研判,在充分讨论酝酿后拿出了解决方案,决定先返回西安将已勘测地区材料移交研究所相关部门,随后再乘坐飞机到达西藏地区下一个选址地点。这一决定,节约了10余天的路程,也减少了行车的风险,确保选址工作的按期完成。
类似事情还有很多。正因为有临时党支部坚强正确的领导,选址队伍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扛起了国家授时中心全体职工的重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攻克了各种突发情况,解决了不少问题,确保了选址工作顺利开展。
困难重重,共产党员挺身而出
前行的路漫长而又艰辛。遇见大风,一片昏天黑地,风声如吼,沙石如泻,只能听见车外沙石的撞击声如急雨骤临。遇到这样的天气,队员们也要趟着泥水,踩着积雪,踏着淤泥,迎着浩荡万里的北风,扛起各种仪器测量各类数据,一天下来大家都累得不想说话。
老党员刘长虹因气候干燥,嗓子上火发炎说不出话,但他负责的风速测量工作必须大声为记录人员报出监测结果以便备份,遇到大风天气,嗓子再疼也得坚持;从授时中心授时部抽调的党员段建文负责工作日志记录,绘制勘测位置图、会议记录等选址核心工作,进藏后他水土不服,嘴唇发紫,气都喘不过来,眼前阵阵发黑,身上不住地冒虚汗,但他却是睡得最晚的人,因为他要在安静的环境下仔细核对每天的各种记录;党支部书记冯平,根据选址技术要求,需要反复核实确认每一个测量坐标,许多备选地点都需要他一脚深一脚浅地反复走上几公里,每次完成本职工作后,他都顾不上休息,协助其他队员开展工作。临时党支部的每一名党员都在用实际行动展示着自己的信念与执着,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在选址路上的每一天都彰显着不平凡的党员本色。
各类数据谁记录、谁备份、几人一组、每组谁负责,出发前都已经有了详细的分工。在前往西藏那曲沿途高海拔地区途中,好几名队员们都出现了脸色发青、血压升高、呼吸困难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但选址工作不能停,只要没有倒下,工作就必须继续下去。临时党支部的党员们深知,越是在艰苦的环境下,越要把党组织的关怀落在实处,于是主动为工作归来的队员们准备一杯热水,递上一条擦汗的毛巾,让他们感受到无声的关爱,而这些关爱也融入每个队员的心中,化成了整个队伍前行的力量。
有了身边党员的表率,有了队友们的相互鼓励,队员们的干劲始终没有松懈。在一般人走路、呼吸都困难的青藏高原上,为了数据的精准、为了资料的详实,他们扛着数十斤的监测设备,山间、旷野、荒漠中,不知疲倦地穿梭着,拿着笔和本,蹲着,站着,趴在车辆引擎盖上,认认真真记录着。
选址虽然苦和累,但最能考验人、锻炼人和成就人。一路跋山涉水,一路星夜兼程。不少人瘦了、黑了,但大家没有丝毫怨言,这一路艰辛也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上写着自己科技报国的“日志”,用辛勤和汗水为这篇“日志”做完美的注脚。
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勘测选址工作组穿越陕西、甘肃、新疆和西藏四个省份,实地考察了敦煌、哈密、巴音郭楞州、阿克苏、阿拉尔、拉萨、那曲等十个地区,在兰州分院、新疆分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的协同配合下,初步确定数十个拟选地点,为项目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临时党支部这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体现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完美结合,为国家授时中心“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科学报》 (2017-05-15 第6版 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