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院属各单位、院机关各部门: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既是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也是我院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加强创新文化建设,保证试点三期的顺利进行,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建设目标
1.发扬光大我院的“科学民主,爱国奉献”优良文化传统,在全院广大科技工作者中树立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以创新为民为宗旨的价值理念。
2.完善创新文化的制度建设,实现道德风范和行为准则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落实科学办院,民主办院,依法办院,以德兴院。建立健全创新文化的评价、奖励、监督机制。
3.研究探索创新文化理论体系,建设创新文化宣传普及平台,使创新文化建设成为全院职工的自觉行动。
二、重点任务
4.深化创新文化建设内涵
在继续发扬科学民主、爱国奉献传统和“两弹一星”精神,坚持“三老四严”,弘扬唯实求真、协力创新院风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创新文化建设的内涵,融入时代特征,符合科技创新和我院职能定位要求,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多样性。增强科教兴国、创新为民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开拓、自信、进取的强烈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贯彻“以人为本,创新跨越,竞争合作,持续发展”的新的科技发展观,坚持科学办院,民主办院,依法办院,以德兴院;营造求索规律、自主创新、艰苦奋斗、淡泊名利、诚实守信、专心致研、竞争向上、宽松和谐、开放合作、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良好文化氛围。
5.不断提升发展理念
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思想境界,着力解决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中存在的问题,在改革中创新与凝炼发展理念。一是贯彻新的科技发展观,增强从事原始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创新的信心、勇气和毅力。二是强化发挥综合优势解决国家发展重大问题的意识,革除封建小生产意识、计划经济残余和经院式观念。三是贯彻新的办院理念,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国家研究所制度,深入推进制度创新,努力改变研究所不同程度存在的不适应创新跨越、持续发展要求的管理模式。
6.重视创新文化传播
一是加大传播力度。建设传播平台,探索文化传播的手段,充分利用院内外的宣传手段,加强与院外专家学者、实践者的交流研讨。二是丰富传播内容,进一步总结鲜活的创新经验,挖掘其深刻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积极借鉴全社会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三是突出传播重点,准确把握文化传播的方向,继续做好科技创新案例,有计划地将创新文化纳入管理干部培训课程。
三、机制保障
7.探索工作机制,实施分类指导
在继续对不同类型的研究所创新文化建设进行分类指导的基础上,针对创新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特别关注发展状况处于两端的单位,一类是开展创新文化建设的时间较短,可视层面的建设工作尚未完成的单位,对这类单位要加强督促和指导;另一类是创新文化建设的工作体系基本健全,措施完善,成效明显的单位,要注意总结这些单位在推进精神层面建设的经验,从而带动全院创新文化建设深入开展。
8.完善评价机制,强化创新导向
充分发挥创新文化评价在创新活动中的杠杆和调节作用,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科研活动,逐步形成各有侧重的评价标准,使创新文化评价成为我院各研究所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组成部分。各单位应将创新文化建设考核纳入对部门的总体考核之中,使创新文化建设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9.健全保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
各单位一把手是创新文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学习,深入研究,把创新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工作下功夫抓好。党委具体负责创新文化建设的组织与实施,要认真制定创新文化建设规划,建立和完善全员参与、全方位实施、全过程管理的机制。要把创新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组织工作计划,并作为党组织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10.建立长效机制,稳定持续推进
各单位要结合实际,稳定持续地推进创新文化建设,建立可以长期发挥作用的机制。从阶段性的集中进行逐步走向常规化、制度化、实践化、教育化、系统化,融入日常科技创新工作之中。不能急功近利,不搞形式主义,重在实效。
四、主要举措
11.深化理论研究
随着创新文化建设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院将组织一批创新文化理论研究课题,重点开展“四个一流”科技创新团体文化特征研究、科学共同体文化发展历史研究、创新文化传播及有效载体研究,为创新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基层单位要结合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创新文化理论体系。
12.加强制度建设
发布《中国科学院章程》。各单位依据章程,系统研究和修改现行规章制度,推进制度建设科学化、规范化。重点加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制度建设;按照“简政放权”原则,清理不利于保障研究所创新自主权的规章制度;推进院宏观调控机制的制度化;积极探索加强学术道德、规范科研行为的制度化手段。
13.促进群众参与
开展创新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取得本单位广大职工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在载体的选择上,要有可参与性;在工作推进中,要注意过程性,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在创新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创新文化建设真正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既是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也是我院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加强创新文化建设,保证试点三期的顺利进行,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建设目标
1.发扬光大我院的“科学民主,爱国奉献”优良文化传统,在全院广大科技工作者中树立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以创新为民为宗旨的价值理念。
2.完善创新文化的制度建设,实现道德风范和行为准则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落实科学办院,民主办院,依法办院,以德兴院。建立健全创新文化的评价、奖励、监督机制。
3.研究探索创新文化理论体系,建设创新文化宣传普及平台,使创新文化建设成为全院职工的自觉行动。
二、重点任务
4.深化创新文化建设内涵
在继续发扬科学民主、爱国奉献传统和“两弹一星”精神,坚持“三老四严”,弘扬唯实求真、协力创新院风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创新文化建设的内涵,融入时代特征,符合科技创新和我院职能定位要求,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多样性。增强科教兴国、创新为民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开拓、自信、进取的强烈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贯彻“以人为本,创新跨越,竞争合作,持续发展”的新的科技发展观,坚持科学办院,民主办院,依法办院,以德兴院;营造求索规律、自主创新、艰苦奋斗、淡泊名利、诚实守信、专心致研、竞争向上、宽松和谐、开放合作、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良好文化氛围。
5.不断提升发展理念
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思想境界,着力解决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中存在的问题,在改革中创新与凝炼发展理念。一是贯彻新的科技发展观,增强从事原始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创新的信心、勇气和毅力。二是强化发挥综合优势解决国家发展重大问题的意识,革除封建小生产意识、计划经济残余和经院式观念。三是贯彻新的办院理念,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国家研究所制度,深入推进制度创新,努力改变研究所不同程度存在的不适应创新跨越、持续发展要求的管理模式。
6.重视创新文化传播
一是加大传播力度。建设传播平台,探索文化传播的手段,充分利用院内外的宣传手段,加强与院外专家学者、实践者的交流研讨。二是丰富传播内容,进一步总结鲜活的创新经验,挖掘其深刻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积极借鉴全社会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三是突出传播重点,准确把握文化传播的方向,继续做好科技创新案例,有计划地将创新文化纳入管理干部培训课程。
三、机制保障
7.探索工作机制,实施分类指导
在继续对不同类型的研究所创新文化建设进行分类指导的基础上,针对创新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特别关注发展状况处于两端的单位,一类是开展创新文化建设的时间较短,可视层面的建设工作尚未完成的单位,对这类单位要加强督促和指导;另一类是创新文化建设的工作体系基本健全,措施完善,成效明显的单位,要注意总结这些单位在推进精神层面建设的经验,从而带动全院创新文化建设深入开展。
8.完善评价机制,强化创新导向
充分发挥创新文化评价在创新活动中的杠杆和调节作用,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科研活动,逐步形成各有侧重的评价标准,使创新文化评价成为我院各研究所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组成部分。各单位应将创新文化建设考核纳入对部门的总体考核之中,使创新文化建设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9.健全保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
各单位一把手是创新文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学习,深入研究,把创新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工作下功夫抓好。党委具体负责创新文化建设的组织与实施,要认真制定创新文化建设规划,建立和完善全员参与、全方位实施、全过程管理的机制。要把创新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组织工作计划,并作为党组织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10.建立长效机制,稳定持续推进
各单位要结合实际,稳定持续地推进创新文化建设,建立可以长期发挥作用的机制。从阶段性的集中进行逐步走向常规化、制度化、实践化、教育化、系统化,融入日常科技创新工作之中。不能急功近利,不搞形式主义,重在实效。
四、主要举措
11.深化理论研究
随着创新文化建设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院将组织一批创新文化理论研究课题,重点开展“四个一流”科技创新团体文化特征研究、科学共同体文化发展历史研究、创新文化传播及有效载体研究,为创新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基层单位要结合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创新文化理论体系。
12.加强制度建设
发布《中国科学院章程》。各单位依据章程,系统研究和修改现行规章制度,推进制度建设科学化、规范化。重点加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制度建设;按照“简政放权”原则,清理不利于保障研究所创新自主权的规章制度;推进院宏观调控机制的制度化;积极探索加强学术道德、规范科研行为的制度化手段。
13.促进群众参与
开展创新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取得本单位广大职工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在载体的选择上,要有可参与性;在工作推进中,要注意过程性,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在创新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创新文化建设真正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