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基准及应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围绕国家高质量发展对时间基准及应用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性能提升的国家重大需求,全面系统研究解决标准时间产生、传递及应用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时间频率科学原始创新策源地。
重点实验室主任:王侃研究员
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峰研究员、闫明研究员
研究方向:
1. 量子频标研制。加强对原子与光场、微波场相互作用时各项物理效应的规律的探索,实现微波频率和激光线宽的精密控制,提高量子精密测量的精度,提高原子钟的性能;聚焦秒定义实现的国际前沿,研究冷原子之间的多体量子效应的内在机制,分析量子噪声的内在机制与原子钟性能极限之间的关系,加强对现有秒定义的实现研究,并探索新的秒定义实现方法,提高秒定义实现精度。
2.
时间尺度产生。研究天文时间基准自主测量新方法,通过技术攻关和融合,研制高性能的、连续可靠、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天文时间基准测量系统,更加精确的确定国家标准时间的时刻。研制智能化的精密测量比对设备、时间性能自主监测设备、新型时间频率信号产生系统,攻克跨区域多类型原子钟联合守时关键技术,综合利用空间、地面的国家重大工程的时频资源,实现国家标准时间天地一体、分布式高可靠产生,提高国家标准时间性能。
3. 时间频率传递。研究实现基于光纤与量子的激光授时系统,在皮秒尺度探索时间频率信号传递的超精细变化规律,引领时间频率传递学科的发展;聚焦国家授时体系的服务能力提升,从信号层面建立授时系统间融合模型,从数据层面探索国家守时系统和授时系统资源融合方法,开展深空、水下、网络等特殊环境中的高可靠高精度授时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填补深空、水下高精度授时的空白,满足国家利益拓展对高精度时间的需求。
4.
时间导航融合。聚焦卫星导航系统的能力提升,研究并建立导航授时测试评估理论与技术体系,形成网络化、智能化站间协同监测能力和精细化、可信化分析评估能力;聚焦国家导航授时体系的未来发展,研究卫星信号拒止、无线电禁止等极端条件下PNT服务快速接续的问题和多场景下提升PNT服务完好性、连续性和可用性问题,攻克基于统一时频基准的天地协同多源PNT融合与智能化感知技术,提高导航定位授时系统抗干扰、防欺骗能力。
研究队伍:
组建初期,科研队伍规模108人,含院士1人、国家杰青1人、优青4人、中组部和科学院优秀人才计划14人。